|
|
|
兰花集团 2019-4-24 16:19:31 您是第 707 位读者 |
|
|
“红色理论家”郑德荣一辈子“为党立言”的动人故事广为人知。他,六十七载如一日,像一名战士,冲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第一线;退休之后,培养出博士49名,出版著作、教材4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鲐背之年,满怀使命担当开始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他的故事震撼着每一个人,也让我们沉思—— 是什么让郑德荣如此执着?在一般人看来似乎匪夷所思,他却一做就是一生。试想,一个心中无责的人如何坚持,怎会立下治学的“标准”——跟已有的学术成果比,有没有新的突破?若没有,绝不动笔。 从而不难看出,深植内心的“责任”是他一生治学的底色。心中有责,才会迎难而上,才会精益求精。 责任明确是理所当然。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也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为了推卸责任,想尽办法据理力争,于是出现了“三不管”,造成一些工作推进缓慢,还在单位形成了相互推诿的风气,从而滋生了懒惰和应付差事。有了懒惰和应付差事,试想,既便做自己本职工作又会出几份力? 郑老之所以做出成绩,就在于他主动担责。主动担责的状态,蕴藏着强大的能量。他的抱怨一定是很少,没有想到找别人的差距、制度的不健全,高谈“大气候”的不好,而只是一心的做好自己。此时的精力也是最旺盛的。如果说成绩是花,那么责任担当便是土壤。大多数的人一心想着成绩,想着让人肯定,却不去纯净自己的责任心,无疑是舍本逐末…… 凡是有所“作为”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主动担责、勇于担当。谷文昌以“不制报东山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使命担当,用14年带领东山人民筑起30多公里长的沿海“绿色长城”;廖俊波“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用责任写出了故事。 他们的故事是可复制的,更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许,我们平淡的不能像他们一样做那么大的“事”,但能一直靠着这个方向努力,纯净自己,一心做好自己,我们一样也可以活出自己的“小精彩”,那也是为企业为兰花贡献青春与力量! (田 园 作者单位:伯方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