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兰花集团 2019-10-23 17:43:49 您是第 728 位读者 |
|
|
近段时间,小张可谓是忙得不亦乐乎。因为他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又是刚工作不久的大学生,领导想压担子培养他,分给他好几项工作,对应的上级部门有好几个,这些部门都分别建立了各自的微信工作群或QQ工作群。小张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先后添加了这样的工作群八九个。刚开始,小张还颇为高兴,觉得进入这些工作群,也是自己认识上级部门人员、熟悉工作、方便联系的途径,可这股新鲜劲没过多久,小张的烦恼就来了。 上级部门建立了工作群后,工作安排、会议通知、检查信息以及上报资料就不走传统路径了,就在群里发收。小张因忙于工作,好几次没及时看到上级在群里安排的工作,有次还错过了上级部门发布在群里的会议通知,被领导狠狠批评了一顿。 小张感叹道,如今,只要群里信息提示音一响起,他就条件反射般地抓起手机打开群,生怕又错过了群里的重要信息。过去是满天飞的各种台账表格,现在是满屏的各种工作群,被这么多工作群所“绑架”,根源在于上级部门对痕迹管理的简单化。比如,有些基层人员到现场检查,不是首先安排落实工作,而是先掏出手机拍几张照片上传到群里,潜意识表示“我来了”。 微信工作群等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准确有效的使用,确实可以提高基层的工作效率,方便工作推进,甚至减轻基层人员的工作负担。但是,工具是完成工作任务的手段,不是工作任务的一部分,不可本末倒置,不识表里。如果用于提高效率的工具反成为工作人员的负担,那么,这何尝不是一种“变种”的形式主义!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人员身兼多职,本来就任务重,压力大。上级部门建了一个工作群,基层负责人员就得加进去,上面的“婆婆”多了,哪个群都不敢忽视。穷于应付各种各样的工作群,基层人员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应付手机上,只要听到群里“滴滴”声响起,不管多忙,都得赶快掏出手机看看,唯恐漏看重要的信息摊上事情。更苦恼的是,有时上级领导发个表情,基层人员都得细加揣摩,要么发个表情,要么回应几句,表示忠心和关注,正儿八经安排布置的工作沉不下去。更严重的是,一些上级负责人因此也滋生了懒惰思想,把工作群作为开展工作的捷径,不再下基层到现场检查调研了,需要什么材料,直接在群里告知,就视为工作完成了,还美其名曰“工作留痕”。 别让这样或那样的工作群加重了基层负担,基层人员所希望的很简单,就是上级部门“多接一点地气,少一些套路”,不要让基层人员成为了“群”来“群”往的“群奴”,搞得身心俱累,这大概也是基层人员的共同心声吧。 (马 啸 作者单位:东峰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