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兰花集团 2025-3-13 8:51:03 您是第 437 位读者 |
|
|
“小度小度,帮我拉开窗帘”“小美,我要上厕所”“小新,今天是几月几号?”这些此起彼伏的指令声让家仿佛变成了一座24小时运转的语音控制实验室。我们沉浸在动动嘴就能掌控全局的便利中,然而,智能家居的屏幕蓝光却正悄然编织着一张隐形的网。我们与机器的对话频次早已超过了与家人之间的交流,那句“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承诺背后,是否正酝酿着更深层的异化危机? 今年春晚,一群“钢铁侠”般的机器人以精彩的舞蹈出彩万分,他们在各网站频繁播放,朋友圈里也是“花式留言”不断。其中有一条评论这样说道:“当机器人的舞蹈精确到毫米级时,人类却在客厅里连起身关灯的动作都觉得费力。”这看似戏谑地对比,却恰恰揭示了智能时代的生存悖论:我们在创造更聪明的机器,却放任自己的生物机能持续退化。我曾看到一篇关于《运动神经是如何退化》的文章,其中提到长期依赖语音助手的人群,其前额叶皮层活跃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而前额叶皮层正是人类执行复杂决策的核心区域。 此外,还有各种AI算命、AI代写作文的现象。正在上初中的儿子兴奋地告诉我:“妈妈,这个工具太神了,我不会的它都会,一个暑假的读后感,我一天就都抄完了。”当我听到这个,我不知道是该为儿子能够运用科技成果而高兴,还是该为此工作造就了他的懒惰而担忧。有人替你思考,有人替你解题,有人替你谋划理想,这样的“进步”究竟是喜还是忧? 数据洪流正在重塑家庭生活的隐私边界。智能音箱可能会“无意”记录夫妻争吵、儿童哭闹,健康监测设备则持续上传着我们的血压心跳数据。我们正以隐私权为代价换取便利性,这种数字化生存带来的透明化危机,正在消解传统意义上“家”作为私密庇护所的存在价值。 更值得警惕的是技术依赖引发的社会性退化。00后新生代将“小爱同学”视作生活导师,独居老人则与智能管家建立了情感依赖,人际关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异化。养老机构引入陪伴机器人后,原本活跃的集体活动参与率骤降,老人们更倾向于与永远耐心应答的机器对话。这种看似温暖的科技关怀,实则正在解构人类最珍贵的情感联结能力。 面对智能革命的浪潮,我们需要建立新的生存法则。保留必要的“技术空白区”,在卧室设置无智能设备的沉思角落;重拾原始的生活技能,坚持手动书写、步行导航等“低效”行为;更重要的是,在家庭场景中重建真实的人际互动仪式。正如古希腊哲人在卫城台阶上刻意保留粗糙石面,以提醒登临者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一样,在数字化的狂飙突进中,我们同样需要这样的清醒锚点。 当暮色降临,不妨主动切断电源,让智能设备集体休眠。在重归寂静的居所里,亲手推开窗户感受晚风,用身体记忆丈量房间的距离。或许,我们能重新听见内心深处那个尚未被算法驯化的声音。这才是智能时代真正的生存智慧:在拥抱技术进步的同时,永远为人类的生物性本能保留栖息之地。(武 磊 作者单位:玉溪煤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