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兰花集团 2025-4-10 8:46:55 您是第 390 位读者 |
|
|
在深夜,书桌旁的台灯洒下暖黄的光,映照在我的脸庞,也照亮了眼前的屏幕。我的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击,思绪却飘回到十年前学校那座古朴的图书馆。那时,想要借阅心仪的书籍,得横贯东西,穿越整个校园,才能抵达那知识的殿堂。在青灰色的铁皮目录柜前,我总是小心翼翼地翻找索引卡,那认真的模样,仿佛在探寻一座神秘宝藏的线索。找到后,便把泛黄的书目编号仔细誊抄在借阅单上。管理员会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梯,从积满灰尘的顶层书架取下用牛皮纸包着封套的书,比如那本《时间简史》。翻开书页,里面夹着几代读者留下的折痕,那是知识传承的印记,如同树木的年轮,默默记载着知识的流转。 而如今,只需指尖在手机屏幕上轻轻划过,沉沙中的楼兰古城与量子纠缠的物理公式便同时呈现在眼前。在DeepSeek的对话框里,哲学命题与昨日的菜谱随意交替,不断滚动。我们早已习惯了用提问代替长途跋涉般的求知过程,把对知识的渴望迅速兑换成即时弹窗的满足。收藏夹里满是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电子书,就像暴雨后河面漂浮的碎叶,看似触手可及,可转眼间,就会随着水流漂向被遗忘的角落。 望向窗外,柳树正在抽芽,嫩绿的新芽蜷缩着,似乎在积蓄力量,等待着完全舒展的那一刻。看到这一幕,我突然意识到,知识绝不该是轻易就能得到的快消品。曾经等待借阅证审批的那些漫长下午,在图书馆闭馆音乐响起时还在疯狂抄录的黄昏,都赋予了每一个答案独特的温度。就像小时候跟着爷爷学编织卖梨子的竹筐,荆条在手中穿梭,需要极大的耐心与专注,一根一根地编织,才能让竹筐变得结实耐用。如今,当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变得如此廉价和轻易,我们是否正在失去解开知识谜题时那种令人激动得颤抖的快乐? 凌晨三点,AI还在不知疲倦地给出各种答案。我关掉了一个又一个的标签页,窗外雨滴敲打玻璃的声音传了进来,恍惚间,这声音就像当年老管理员用鸡毛掸子轻轻拂去书脊尘埃的声响。AI只是工具,而我们才是使用者。我们的知识储备,决定了这个工具能发挥出多大的作用。如果我们只是依赖AI获取答案,而不真正去充实自己,那AI也不过是一个有用的摆设。或许在未来,人类能够在AI构建的知识河流里,重新学会如何寻找真正有价值的知识,让知识不再如浮萍般漂浮,而是扎根于我们的内心,让工具真正为我们所用,绽放出智慧的光芒。(王云露 作者单位:伯方煤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