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社 王雁林
我的故乡是泽州县大阳镇。这座昔日盛极一时的古阳阿县治所、曾经繁华喧嚣的“九州针都”,在历史的大潮中,正在慢慢落寞。 “东西两大阳,南北四寨上。沿河十八庄,七十二条巷”,这古老的民谣概括了古镇的气势和规模。然而,沧海桑田,“东西两大阳,南北四寨上”早已融为一体;“沿河十八庄,七十二条巷”也已成为陈迹;碧波荡漾的河流已近乎干涸,只有魁伟高大的城楼上石刻的“古阳阿县”匾额清晰依旧。 小时候,天天和一群野孩子疯在七十二条巷之中,打麻雀、捉迷藏、掏鸟窝,废寝忘食不思学习。尽管变化一直在持续,但天天相处在一起,总觉得故乡还是故乡,没有什么变化。 我的家就坐落在古镇曾经最繁华的五里老街上。老街其实没有五里长,但为什么叫五里老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它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还是镇里最繁华的的商业街道。街道砂石铺路,两边商铺林立,一天到晚人流不断。听父亲说,大阳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采矿冶炼就极为盛行,明朝中后期手工针业崛起,产品迅速占领中国国内市场,并流向海外,远销伊朗、西欧等地,古镇因此被誉为“九州针都”。 至于老街的砂石石板铺于何时,已无据可查。反正我从小就是在石板上滚爬中长大的。对于幼年的记忆,已经格式化了。唯有“数石板”这点事情,俨然成为档案。“街道的石板到底有多少块?”这是一群野孩子常议的一个话题,但到底也没有一个人能说出准确数字。为了探求一个正确的答案,有不少人(当然也包括我)从阳阿城楼走到下街,一块一块的数,也没有哪个能坚持数完或者数清楚。想想看,石板有大有小,有宽有窄,中间那些大的还好数,边上那些小的就伤脑筋的事情了。所以,得出结论又各有不同。所以大家只好认同大人们说的那个数字,“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那时我们都认为是自己无能。稍大一点后得知,这是老人们臆断的,为了显现其神秘性,故意不为整数。 古镇清秀地灵,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仅明清两代史有记载的出仕为官者,就多达150余人,这也是大阳镇的一大特色。“上无皇帝、下午门官,中间三斗三升芝麻官”、“有官不到大阳夸”,这些俗语在晋城地区广泛流传。 古镇神奇,演绎着一出又一出的奇妙传说。位于四分街的天柱塔便是发生在古镇与巴公镇渠头村之间的一个神奇故事。传说,大阳人才辈出,全归功于天柱塔塔尖像毛笔头。渠头村嫉妒,修一太阳壁照射天柱塔塔尖,意欲烧坏笔尖,遏制大阳人才层出不穷之势。古镇得知,赶忙连夜打造一口铁锅,扣于笔尖之上,方才避免祸事发生。到现在,你远远看去,一口铁锅仍扣于塔尖之上。 位于古街的“圣公寺”、西街的“汤王庙”都建于北魏期间,尤其是“汤王庙”,其主梁为世界罕见的“荆条木”,历经千年不朽,三人都合抱不住。西街还有一“古龙树”,已有近千年树龄,到现在仍生机盎然,一片葱绿。 古镇的方言更有意思。大部分像晋城本地说话方式,但在一些字眼上卷舌音非常重。除此,叫“袜”为“wang”,叫“街”为“jiang”,叫我们常吃的各条(ge tiao)为“ge ting”,叫“嫂子”为“suo er”。大阳人不出三句话,就知道他是大阳人了。 上世纪90年代,古镇经济发展迅速,小煤矿、小高炉遍地而起,给镇子带来了巨变。那时候,我们一个月仅挣得300来元,镇子上已经是一两万的五羊、野狼摩托满街都是。然而,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小煤窑、小高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没有工业作支撑的古镇,尽管还算繁华,但人们挣钱已经不易了。每每回到故乡,与朋友小聚,朋友们都说,还是你好,最起码过得安稳,哪像我们,习惯了挣易钱,疏忽了读书,没有技术,现在挣钱真发愁。我不禁唏嘘不已。 夜幕下,月光中,古镇阳阿点点灯光,仿佛在诉说着昨天的故事,又仿佛在怀念昨天的繁华…… 作者单位:莒山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