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兰花集团 2014-1-22 9:33:00 您是第 1305 位读者 |
|
|
2013年12月19日,伯方矿综掘二队3211回风顺槽掘面推进到1217米,突然遭遇到罕见的地质构造——“泥岩沉陷柱”。整个工作面全被一种黏性很强的黄土和坚硬的矸石所覆盖,以黄土为主、土中夹着矸石。“泥岩沉陷柱”的出现,使作业条件变得极其恶劣,掘面每向前推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但该队干部、员工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敢打硬拼,沉着应战,苦战20余日,终于降服了“拦路虎”,为生产扫除了障碍。 出货难。放炮后崩下的黄土碎矸和生产用水、顶板淋水一结合,使工作面成了“沼泽地”。机组的行走履带被陷在烂泥里动弹不得。机组不能动,其上的自动装货转盘用不上,只能人工拿着大锹往皮带上装泥和矸。由于泥粘性强,且其中夹着碎矸,装起货来十分费劲,大锹不是插在烂泥里拔不出来,就是撞在了矸石上,撞得手腕生痛。由于条件困难,每打一岔炮崩下的土矸,就得实打实地清理一个班。一个班下来,许多员工的手被锹撞破了,鲜血直流,即使这样也没一个打退堂鼓。 毁设备。工作面开出的硬矸石常夹在煤泥机头,使七星轮、小簸箕,过渡槽频繁损坏,生产频频中断。更要命的是,黄泥粘性特强,开到煤溜机头后,甩不出来,卷在了底链里,造成底链三天两头脱缸,底链一脱缸,没啥好办法,只能将整部溜挑起重兑,工作量很大,每重兑一次得误一个圆班。为了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队委会及时召开组队干会,研究决定:将原先100米长的煤溜中间加个机头,改装成两部煤溜。这样一来,检修方便、负荷减小,溜子损害造成生产中断的现象基本上得到控制。 打眼难。因“泥岩沉陷柱”以黄土为主,这种土黏性又强,打眼时,钻杆的出水道常被黄泥堵塞,使作业被迫中断。每打一个眼,就得换七八回钻杆、钻头,煞是费劲。有时一个班只能打四、五个眼,更让人恼火的是,好不容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了个眼,还未来得及往里塞“锚固剂”,眼孔又被烂泥糊没了,还得重打!为了避免眼被糊,操作工只好采取了“迅雷不及掩耳”的作业方式:打眼——进锚固剂——上锚杆——加托板——紧螺丝,一气呵成。这样做,终于使打眼速度有了提高。 工序多。出现“泥岩沉陷柱”后,顶板压力大,为了安全,队里采取了“锚网加钢梁”的复式支护方式。如此一来,工序变得繁多:打眼——放炮——出矸——支护锚网——架钢棚。工序多了,安全风险提高,劳动强度加大。为了确保安全生产,队里及时出台了多项有效的制度:班前会安排到位,不漏掉一个细节;班后及时总结,对存在的困难想办法;现场交接班,上个班须在作业现场将工作面存在的问题一一指点给下一班,使接班人员一到现场就能对工作面的情况有全面的了解;队长、书记轮流跟班,和员工并肩作战、同上同下…… 在队委员会的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统一协调下,虽条件十分恶劣,但工作面仍以每天一米的进度向前推进,截止2014年1月13日,“泥岩沉陷柱”彻底消灭,工作面终于见煤了!武文元 王世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