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慧
如果你经常看《兰花报》或《莒山矿报》的话,会发现每隔几期便会有作者落款为“朱少文”的剪纸作品发表。不知道个中缘由的,只是想这个人的剪纸还真不错;但知道个中关联的,便不由赞叹:真是有其母便有其子呀。没错,朱少文走上剪纸之路,与家庭的熏陶是密不可分的。 朱少文说,初识剪纸,是儿时看姥姥剪的窗花。小小的一片红纸,不用画不用描,经过姥姥一折一剪,栩栩如生的图案就跃然纸上。剪出来的窗花有福字、生肖,还有像雪花一样的花。小时候的我对这个神奇又美丽的东西如痴如醉,手指比划着剪刀的样子,模仿着姥姥的一招一式。 透亮的玻璃上映着火红的窗花,比天边的朝霞还美丽,比燃放的焰火还灿烂。背着姥姥,朱少文悄悄用剪剩下的边角纸,用手撕出他自己的窗花。简单的图案,不规则的毛边,尽管不尽成形,但朱少文仍然悄悄的欣赏,偷偷地乐。 朱少文说,正是在姥姥的影响下,自己才迈进了剪纸的大门,且一发不可收拾。随着朱少文姥姥年岁的增大,老人逐渐不再剪纸。教朱少文剪纸这个任务便自然而然落在朱少文的妈妈孙世清身上。俗话说,知子莫若母。孙世清太了解自己孩子的脾性了。朱少文生来就与其他孩子不同,别的孩子在玩耍,他在鼓捣家里的收音机,问他想干什么,朱少文说想拆开来看看说话的人在哪里;别的孩子三天两头换手机,他却用着一部超大的山寨机悠然自得,还美其名曰:我这是超级待机王,半个月都不用充电,那“iphone”、“三星”啥的,都弱毙了;别的孩子成天叫妈妈爸爸给自己买新款的衣服穿,朱少文却只要不破,就不更换,又美其名曰:我这是节约,我这是美德……看到孩子的如此种种,孙世清头都大了,一直觉得自己孩子的思想有问题。不过,让孙世清感到欣慰的是,在剪纸上,朱少文却是少有的听话,孙世清说什么,朱少文便做什么。于是,孙世清沉下心来,从剪纸的发展历史、创作流派、工具使用、剪刻刀法、装裱形式等方面逐一教授朱少文,让他在剪纸这片广阔的艺术土地上驰骋。 一天天过去了,一年年过去了,朱少文越学习越觉得剪纸艺术的博大精深,越觉得自己的那点技术实在难以出手。看到此,孙世清知道,自己的儿子遇到技术关点了,就好像一个学武之人,练习到一个即将突破的节点便会产生“心魔”一般,难以前进。孙世清带着朱少文走街串巷,遍访晋城市民间剪纸艺术家,为朱少文突破困境寻找老师。除此之外,孙世清还把张秀芳、张慕莉、韩靖等国家级剪纸大师发行的剪纸书籍买来,让朱少文深研细读,领悟剪纸手法,领略大师风采。双管齐下的学习攻势,让朱少文渐渐走出了学习瓶颈,剪纸功底逐步提高,剪纸修为日臻深厚。朱少文说,剪纸艺术浩如海洋,光派系就有十五个之多,还不说各大派系之下的小派系更多如星辰,自己徜徉在这艺术的海洋之中,哪怕是什么都不做,一辈子都学习不完。这种谦逊的心态,让朱少文更加成熟,他专攻山西剪纸和晋城剪纸这两个派系,从最简单的刻纸做起,向真正的剪纸过渡。近两年来,朱少文逐渐掌握了阳刻、阴刻、阴阳刻这三种刀法,刀剪和剪刀剪都能够熟练使用。在构图上,朱少文立足对生活、对自然、对工作的认识和感悟,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运用变形、夸张等手法,对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扩大、缩小、伸长、加粗、变形等的处理,使形象更具特征性和艺术魅力,使现实的“真”向艺术的“美”演化,剪出了一幅幅体现各个时期生活掠影和工作重点的美妙的动律和节奏,于是,《兰花报》上便有了体现群众路线活动的《焦裕禄》、体现党的生日的《庆七•一》等剪纸作品。 朱少文说,剪纸最讲究的是五句口诀:圆如秋月、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尖如麦芒。虽然学艺已有数年,但仍然做不到上述要求,可见剪纸之难。但不管多难,在剪纸这条道路上,自己都会坚定的走下去,直至达到五句口诀要求,直至自己成为市剪纸艺术协会会员,直至自己的剪纸作品能够为矿山、为兰花、为晋城争光添彩。作者单位:莒山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