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彦宏
眼看快6点了,窗户外的小树被风吹得摇来摆去,紧接着,天空响了几声闷雷,就像军号似的,12号住宅楼的职工家属们齐刷刷地探出头来,看了看天,然后就是一阵“叭叭”的关窗声。
在家属楼下空旷的院子里,一个穿着入时的二十多岁的姑娘不停地走来走去,一张纯净、俊俏的脸庞充满了忧郁,她就是综采队职工张浩刚过门的新娘小燕。前几天,张浩婚假结束,她便随夫来矿居住,照料不会做饭的张浩。
早晨阳光明媚。小燕起床后,给张浩煎了两颗鸡蛋,炸了六块馍,熬了一点小米粥。等张浩吃完上班后,洗了碗,洗了张浩昨天换下来的脏衣服,收拾了下屋子。下午,睡了一觉,看了一会儿电视,便一门心思等张浩。百无聊赖时,她给妈妈打电话聊了会儿天,直到四点多了,估计着张浩快回来了,小燕下楼准备迎接下班的丈夫。
时间悄悄的溜走,她一次次地看表,心中暗暗叫起苦来,怪不得父母不愿意让她嫁给煤矿工人,真不省心。正在这时,和张浩一个队的两个职工从街边走过,他们的头发还是湿的,洗过的眼睛红红的,黑黑的眼圈,一看就知道是刚上井。她跑过去急切地问:“张浩没和你们在一起吗?他怎么现在还不下班。”其中一个职工扭头看了看另一个职工,挤了下眼睛,又扭回头来说:“听人说张浩好像出了点事,不过,不要着急,一会儿他就回来了。”小燕的脑子“嗡”地一下,顿时一片空白,心咚咚直跳,小腿肚子发软。她飞快地朝生产区跑去,任凭两个职工在后面叫她也不回头。
风越来越大,天逐渐暗了下来,人们行色匆匆,打篮球的、跳广场舞的都不见了踪影。小燕踉踉跄跄跑到了副井口,只见一辆救护车停在井口,十几名保卫科的人员正在维持秩序,穿着橘黄色衣服的救护队员跑来跑去,几名医生和护士也在井口焦急地张望。“坏了,出大事了。可千万不敢是张浩出事了呀。”小燕的心一下子提上了嗓子眼,但由于保卫科的警戒,她只能在警示带边上看着一个个工人上井,瞅着有没有张浩的身影。
天空中,乌云密布,风刮过来便是一阵阵的冷。张浩是小燕高中同学,他学习成绩好、阳光、英俊,在那个情窦初开的年代,张浩是女孩子心中的白马王子。小燕是家里的最小,父亲是一个个体老板,家境十分优越,再加上小燕长得漂亮,屁股后追她的男孩子能排成一个连。但小燕就是看着张浩顺眼。高中毕业后,两人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一直保持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在小燕的鼓励下,张浩考取了太原理工大学煤炭专业,分配在矿上当了一名技术员,而她也在财经大学毕业后被市工商银行正式录用,成了一名白领。一个在银行,一个在煤矿,就连过去一向认为他们是天造之和的同学们也一个个摇起了头。在银行工作不到半年,公安局的、市政府的、铁路上的、银行的小伙子成群结队地想和她交朋友,都被她拒绝了。她也知道煤矿危险,听说过瓦斯、冒顶、透水等安全事故。但她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鬼使神差地与他联系,因为她喜欢这个对生活、对事业无限热爱、不甘平庸的小伙子。终于在今年夏天,小燕与她深爱着的张浩结婚了。
小燕站在井口焦急地等待着。这时,两个扛着担架的救护队员出现在井口,这让她多少有了一种不祥的预兆。她本能地知道,井下真的出事了,那颗心扑嗵扑嗵直跳,怎么也安静不下来。她想一个队百十号人,不会是丈夫。她又想起,早晨丈夫出门时还亲吻了她,向她微笑着轻轻地关门的画面。但小燕突然又冒出一个想法,万一呢。这种想法她愈加克制,却变得愈加强烈。
正想着,又一队人员抬了个担架出现在井口,在众多杂乱的黑影中,小燕一下子就看到了张浩的身影。她不顾保卫科人员的拦阻,一下子喊着张浩的名字就冲了上去。满脸是黑的张浩先是愕然,然后不好意思地抖了抖身上的煤尘,不顾一切地迎着小燕跑了过来。在身体就要挨住的一刹那,张浩踩了一脚“刹车”,紧急停住了。小燕也顾不上这些,赶紧审视着张浩身上的每一个部位,直至发现没有问题之后才松了一口气。看着在黑色的脸庞下露着两排洁白牙齿的朝自己憨笑着的丈夫,小燕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鼻子一酸,两行热泪顺着脸颊象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滑落下来,正好打湿了张浩的手。张浩也顾不上身旁工友惊奇而诡秘地笑容,拉住小燕就往边上走。“燕儿呀,你怎么来了?”“还不是为了你嘛!你们队的人说你出事了,我怕的不行嘛。”“燕儿,我们这是在搞避灾演习呢,不是真出事了。我们队的人是在逗你呢。”“我怎么知道,你又没和我说。早知这样担心,当初就不跟你了。”“吆吆吆,我的燕儿还后悔了呢。别担心,现在的矿井只要遵章守纪是根本不会发生事故的。我们搞这个演习,是以防万一。只有常备才能无患嘛。来,燕儿,抱一个。”说着,张浩就张开双手,小燕看着两只黑黑是手,生怕把干净的衣服弄脏,一低头躲了过去。边上津津有味地看着他们“演戏”的工友爆发出一阵强烈的起哄声。
沉沉的夜暮渐渐将矿山笼罩住了,高高的井架坚固地耸立着。结束了演习的井口广场异常安静,唯有屹立不到的“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的兰花安全观牌子在固执地坚守岗位,仿佛在静静地倾听着尚未散去的矿工们那粗犷豪放的笑声。
洗过澡后,张浩拉着小燕的手静静地行走在矿区的大街上,他们的身后,灯火依然。作者单位:莒山矿 |